文化遺產資源因其不可再生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進行保護和開發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價值是理論界普遍關注的課題!
一、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意義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它包括了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文化遺產
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集中成片的歷史村落、重要工業遺產,以及革命文物的保護與活化利用等,代表了國家主導的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我國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是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的載體,其蘊含的信息是我們全面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進行文化自覺的重要來源。歷史文化城鎮和村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古建筑在保留歷史原味的基礎上,活化出新“故事”,成為彰顯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
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
經年累月之后,古建筑將難以避免地重返頹敗腐朽之態。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建筑如果不用,時間長了就會放壞,這是完全不利于歷史建筑保護的;誠如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所言:“保護古建筑不是要長期封閉,而是正常使用、修繕,它才會健康。”
唯有活化,也就是將它科學合理地再利用,以與時俱進的思維賦予它新的使命、引入與民生需求相契合的項目為它注入新鮮血液,從而聚合旺盛的人氣,才能使之成為發綠芽長新枝的“活物”,不斷地煥發生機與活力,矗立為一道臻于永恒的人文風景,通過這樣的使用延續、傳承這所歷史建筑所包含的文化血脈、精神傳承。
不能讓歷史建筑“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要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推動保護與開發融合發展。
三、歷史建筑活化的例子_古建筑活化利用
1、古建筑活化利用_兆年家塾_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
青磚綠瓦、藤蔓葳蕤、假山玲瓏……位于金沙洲沙鳳榮基里六巷的兆年家塾,建于晚清時期,古韻留存,無處不彰顯著嶺南建筑的精妙。是白云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建于1900年。
古建筑活化利用
2006年,現任業主彭治華購得兆年家塾后,投入近300萬元對建筑進行整體修繕,收購大量老屏風、老杉骨和老杉木地板等,并完善了花園、耳房的排水系統,歷經2年時間完成,屬于城市更新中社會力量保護文物的典型案例。
古建筑活化利用
在這位有情懷、有擔當的古建筑守護人的精心呵護下,兆年家塾這座歷經滄桑的百年老宅得以重生,業主高度的文物保護意識,使文物能夠在舊村改造過程中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利用,成為社區文化傳承載體及亮點,表現出公眾自發保護文物,反哺社會的良好風尚。
古建筑活化利用
在活化利用的過程中,該建筑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工程對支撐結構、圍蔽結構等皆無改動,清洗污跡、按照原材料修補缺陷,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同時明顯改善文物保存狀況和生存環境。
古建筑活化利用
2、古建筑活化利用_嶺南金融博物館_敢為人先,古書院變身金融文化新陣地
嶺南金融博物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前身廬江書院古建筑本身的特色,因地制宜,在不破壞古建筑本體結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徑。
嶺南金融博物館
在廣州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北京路文化旅游區內,一座富有嶺南建筑特色的清代古書院——廬江書院,歷經兩百多年的歷史滄桑,如今“蘇醒”變身金融文化新陣地——嶺南金融博物館,成為華南地區首家綜合性金融博物館。
嶺南金融博物館
嶺南金融博物館以“先行、擔當與創新”為主線,共分為貨幣、銀行、傳統金融、證券、保險、對外金融、廣州金融等七大展廳。
華南地區首家綜合性金融博物館
在空間范圍上,以“嶺南”作為最大地理空間,包括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等區域;在時間范圍上,上限最早追溯至南越王先祖政權建制之時,下限至2018年,宏觀展現與嶺南金融有關的重要史實、事件、人物及相關文物等,為華南地區首家綜合性金融博物館。
省城行街——廣州1921
2021年12月11日,由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辛亥革命紀念館、嶺南金融博物館和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舉辦的“省城行街——廣州1921”展覽在辛亥革命紀念館一號展廳開展,展期至5月22日。展覽姊妹篇“行街記——廣州1921”自12月12日起在嶺南金融博物館同步展出。
省城行街——廣州1921
本展覽模擬了1921年年末的某一天,讓觀眾以行街的視角行走在廣州城內,近距離感受廣州各方面的變化。展覽的參觀流線設計為向左、向右的雙展線,參觀者可自行選擇東山少爺或西關小姐的身份,對照1921年地圖從東山或者西關出發,一睹當年廣州城內發生的巨變。運用場景化設計,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一個世紀前的廣州,體會廣州的“新”。
3、古建筑活化利用_臥云廬_社區+社會力量盤活,“老古董”遇上高雅藝術
沉寂多年的文物建筑,如何重煥生命力?位于廣州市白云區金沙街的清朝古建筑臥云廬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挖掘文化內涵融于社區生活
臥云廬位于金沙街濱江公園,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藏修精舍,建于清末民初,最初是供奉中國本土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場所。
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歷經歲月洗禮,其曾占地數千平方米的園林已被毀,保存下來的只有一座兩層樓房和樓前的池塘,池上原有對稱拱橋,現孤存一座。
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市文廣新局組織修繕后,將臥云廬交由金沙街管理,由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給予指導,并引入社會資源參與活化利用。如今,臥云廬這一“老古董”再次與藝術相遇,開放成為金沙社區文化藝術館。
金沙社區文化藝術館
合理利用是對古建筑最好的保護,文物活化并充分發揮價值是目的,不損傷文物本體,利用文物空間,舉辦高品位藝術展覽,是對文物歷史價值的一種挖掘與利用,也是對當地居民的文化熏陶。
古建筑活化利用
4、古建筑活化利用_歷史建筑活化利用_平和大押
一座沒有人文歷史的城市,再多的繁華也缺少色彩。
坐落在白云區均禾街均和墟歷史街區1號的碉樓式建筑平和大押,曾被譽為“廣州最豪華當鋪”,也是目前廣東省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舊當鋪。
平和大押
平和大押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均禾墟歷史街區上(石馬村內),建于民國十七年(1928),耗費白銀3萬兩,使用青磚18萬塊。坐東朝西,由鋪面、庫樓、南北側院組成,占地面積1003.38平方米,是廣州街坊又有休閑的好去處。
2011年,白云區投資近千萬元對平和大押舊址進行保護修繕,在對文物建筑微調的基礎上,辟為白云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并于2012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廣州最豪華當鋪
由白云區政府組織修繕保護,并辟為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古建筑活化利用
白云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該項目尊重歷史景觀,以博物館展覽功能為輔,展示建筑原使用功能,融入民俗文化素材,服務基層,服務社會,提升了群眾文化生活品質,為文物在社區中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使文物建筑煥發出持續活力。
古建筑活化利用
傳承,是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式,我們追溯歷史,并非單純的懷舊,也不是迷戀古老的東西,更多的是我們在努力地探尋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生生不息的人生意義。
古建筑活化
古建筑活化利用
古建筑活化,誠然,建筑實體的修繕與保護很重要,其中有對于建筑歷史價值的判斷與取舍,但建筑的活化保育遠不止于此。
古建筑活化利用
通過對歷史建筑的再使用、運營、管理,保育社區、社群聯系,是歷史建筑得以可持續生存發展,留住記憶,再煥新生的重要一環。
所謂“活化”即是為歷史建筑尋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強調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沉浸式劇本殺解鎖古鎮新玩法,相比室內小型的劇本殺活動,“文旅+劇本殺”模式能夠提供更為宏大、真實的場景,承載更多當地人文、歷史元素,游玩時間也更長。對于游客而言,原本旅游只是簡單的觀光打卡,但劇本殺賦予了游客全新的角色,盡管是在同一個場景,卻大大增加了整個旅途的內涵和樂趣。
博納移動沉浸式劇本殺以“劇本數字化”為核心,賦能文創企業實現業務流程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內容場景多元化和內容變現能力,為文創企業通過“劇本數字化”構建自己的內容壁壘增強盈利能力和業務能力,為有數字化經營需求的文創企業提供一站式技術和內容服務,助力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電話:13715142716
傳真:0755-33914311
郵箱:407636415@qq.com
地址: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辦民治大道325號(東邊商務大樓)11層1188房